水乡文化保护规划出炉,东莞将打造疍家文化带和粤剧等文化带
疍家文化的水上婚俗别具一格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摄
疍家文化、七夕文化、粤剧文化……这些曾经广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正在逐渐被年轻人淡
忘。然而随着近日《广东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一场有关水乡地区的特色文化“保卫战”悄然打响。记者5日获悉,东莞将打造疍家、粤剧、龙舟等一系列的文化带,通过提升文化展馆、筹办粤剧剧团等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
在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中,与七夕文化、粤剧文化相比,疍家文化最急需得到传承。因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现在越来越多的疍民搬离了渔船,住上了楼房,疍家特色的工具和家具也逐渐被抛弃。羊城晚报记者昨日在东莞市区街头随机询问了五位路人:“你听说过疍家文化吗”、“疍家文化有哪些内容”、“东莞的疍家文化集中在哪些镇街”,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回答出来,甚至有四人连“疍”字都不会写。
据了解,目前沙田镇的疍家渔村主要以立沙岛、先锋村为主,对于疍家人群数量,至今仍没有准确的数字统计。和其它传统文化不同,疍家文化是对于疍家渔民生活形态的一种统称,这其中包括疍家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咸水歌、疍家婚俗是其中的代表。立沙岛上的一位疍家人对记者说,目前立沙岛已经被规划为虎门港的“石化基地”,众多石化项目开始在立沙岛投建,岛上的村民大都已经转移安置。“就生活而言,无论是离开渔船住到楼房,还是整体搬离泥洲岛,都会方便很多,但离开了水和船,疍家渔民文化拿什么去传承?”
对于疍家人的担忧,《规划》中称,东莞将打造疍家文化带,围绕沙田、石碣、石龙等疍民水上居住地区,挖掘疍家特有的礼仪习俗、民族服饰等传统风俗,提升沙田水文化展览馆,设置疍民渔船生活体验、海鲜长廊等特色项目。
除了疍家文化外,粤剧文化在水乡片区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规划》也提出,要打造一个粤剧文化带,以麻涌“中国曲艺之乡”、道滘“中国民间艺术(粤曲)之乡”为核心,水乡各镇为节点,培育粤剧人才,打造粤剧精品,丰富和设置粤剧博物馆、粤剧文化展演、粤剧服装展示等项目,筹办东莞粤剧剧团,打造粤剧文化精品旅游区。
《规划》中还提到要对水乡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其中就包括了对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名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据悉,东莞会划定石龙古镇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保护其传统街巷空间格局与岭南典型建筑特色风貌。加强对中山路街区的保护,修缮骑楼建筑群等,重点保护潢涌、新基、下坝等历史文化名村,强化对古村历史建筑环境、建筑风貌和民俗民风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