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东莞市经信局公布“机器换人”摸底的初步情况。据统计,目前东莞已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有76家,计划实施的有53家。
“实际数量应远不止于此。广义的‘机器换人’并不限于使用机器人,凡是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代替人工都可以归入‘机器换人’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市应该有更多的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东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据2013年度东莞市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信息显示,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数量占全部备案项目数量的81.6%,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备案项目总投资额的78.8%,企业通过购置先进智能设备代替人工成为当前东莞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机器换人”在东莞市五大支柱产业以及四个特色产业得到广泛应用。
拼接两片不规则布料、缝纽眼、钉纽扣机……上述工艺各自用一台小巧玲珑的机器,“唰”一声即可完美完成。这是全球缝纫机领军企业日本重机的日式精工。“其精确度、精致度比国产机器好太多了。”一位服装厂老板表示,相对国产机器人,进口的似乎更让人放心。
对此,东莞市经信局表示,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技术门槛高,东莞目前在工业机器人方面人才及研发力量相对不足, 智能装备主要依靠引进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品牌,成为“机器换人”的潜在困难。
另外,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投入较大,动则投入达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而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很多小微企业不一定具备资金实力。一旦投入之后,企业可能又担心订单不足、产能闲置等问题成为“机器换人”的一大掣肘。
记者单辉强 通讯员朱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