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东莞市中心广场正式向市民开放。整个广场以主干道鸿福路为界,分为行政广场与文化广场。布局合理,气势恢宏。 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摄
□编者按
时针拨回到十年前。2004年1月,东莞市中心广场正式向市民开放。整个广场南北最长1400多米,东西最宽250多米,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中间以主干道鸿福路为界,分为行政广场与文化广场,布局合理,气势恢宏。此后十年,东莞城市格局从“一网两区三张牌”到2008年“一主三副两支点”,再到2012年水乡经济一体化的探索。今年初,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市委全会上首次提出,东莞将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
十年城变,东莞逐渐从分散走向组团,从“诸侯经济”走向统筹发展,市中心从无到有至不断强大,完成了自己在城市格局发展中的造“心”蜕变。
1
一网两区三张牌
“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
“一网两区”指高标准基础设施网、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三张牌”则是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
人们可能很难联想到,就在本世纪初,东莞还是农业味十足的乡村环绕着的一座小城,稻田裹住的工业厂房散布在道路两侧,看上去东莞“村村像城市,又处处像农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网上曾有人称东莞就是一个大的工业园区。
这种处处厂房的景象为东莞带来了最初的财富积累。多年来,东莞独特的行政架构与发展模式造就其镇域经济力量——全市32个镇街全部进入全国千强镇之列,发达镇街的GDP甚至超过一些省份的十强县。
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也让东莞一直没有城市中心。2001年,东莞按照“建城、修路、整山、治水”的八字方针,逐步形成新城傍山、旧城依水、环城大道连接山水的市区整体布局。
就在那一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口号,“新城”的概念被首次提出。随后东莞开始了颇为壮观的“造城”运动,总投资约600亿元。这一战略在打造“东莞心”的同时,也奠定了东莞今日各镇街组团式发展的基础。
这一阶段,东莞提出“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思路。“一网两区”指高标准基础设施网、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打造“三张牌”则是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从2002年至2006年,“建城”始终是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有人形容说,“2002年开始,东莞感觉上就像一个大工地,市区几乎所有主干道都在动工改造。”
到2006年,东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展览馆、科技博物馆、图书馆、玉兰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散布在市中心广场。东莞大道、东江大道、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常虎高速、环城路簇拥在新城市中心区,这里成为东莞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片区,“三位一体”的大城区初步形成,依山傍水格局基本成型。
2006年,东莞市城镇化率达到85.09%,首次突破80%。随着“新城”建设,东莞不再是没有“心”的城市。作为东莞标志的市民中心广场也成为东莞市民招待外来亲朋好友必去的场所,这里是东莞展示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
这期间,新城也为东莞赢来了荣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