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莞酝酿已久的“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印发,预计到2016年完成相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力争推动全市一半以上规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使其劳动生产率由2013年8万元/人提高到11万元/人以上。政策强调“支持本地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同时为智能装备产业带来商机,力争到2016年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1
政策
试点推行“拨贷联动支持计划”
三年规划预计在电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鞋业、化工、物流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企业中,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全面推动实施“机器换人”。这一政策也采用了今年财政的创新方式机制,在“机器换人”项目中试点推行“拨贷联动支持计划”,采取“先政府立项、后银行贷款、再财政拨款”的形式进行支持,通过财政资金激励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
部门解读:
利用社会资本撬动“机器换人”
“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投入较大,动辄投入达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而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很多小微企业不一定具备资金实力。”有关部门解析,新办法就是借助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力量,由各相关部门定期向相关金融服务机构推荐,为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提供多样化的贷款、融资租赁等融资服务。
2
政策:
推动完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
与三年计划配套出台的还有《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引进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等措施,帮助东莞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体系,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6-8个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东莞的目标,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