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东莞新闻 > 正文

东莞32个镇街“就地”城镇化 城镇化率达到88.7%

  加上民办学校创造的学位,东莞市共吸纳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新莞人子女68万人。

  在1月份召开的东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徐建华强调,要统筹区域协调,加快提升城镇化质量。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统揽,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坚持完善城镇功能,大力促进镇村协调发展,特别是要以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为试点,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构建中心区以及西北组团、西南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的“一中心四组团”城市格局。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维在东莞新一轮发展中铺开……

  可以说,城镇化是伴随东莞发展的时代节拍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东莞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的城镇化之路,城镇化率达到88.7%。这不仅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意味着东莞工业梦、产业梦与人居梦的逐渐融合,以及最终实现人的城镇化。东莞关于城镇化的探索及实践,收录的是城市和市民交织的梦想。

  产城融合加速城镇化

  “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媒体曾多次这样描述东莞,而这也正是以前东莞城乡发展格局的写照。彼时的东莞,工业化先行了一大步,城镇化却慢了一大拍。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能够实现快速城镇化,靠的就是大量承接港台等地制造业转移,从而带来国内外资本与劳动力的高密度汇集,30多年累计利用外资600多亿美元,集聚外资企业1.3万家、工业企业3.8万家。简而言之,没有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就没有东莞今天的城市规模和地位。

  梳理这段历史,有研究者曾将东莞城镇化分为四阶段。1949年至1978年是初始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5年是创新发展阶段,1985年至2000年是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则是稳健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一二三产业系统推动和镇区城镇化成为东莞城镇化的显著特点。

  而在这一进程中,城乡一体则是东莞城镇化的最大特色。比如说,过去的东莞,只有莞城、石龙、虎门3个规模不大的城镇,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而现在,东莞已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城镇,全市32个镇(街)基本达到中小城市的规模,基本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快速路,缩小了城乡差距。

  位于东莞南城的新基社区即是生动的注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新基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1988年,新基建立了工业园区,走上征地、建厂、收租的发展道路。2002年,新基逐步从厂房出租的工业经济转向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如今,这里已成为展示东莞城市魅力的窗口之一,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新世纪以来,东莞大力推动“城镇进圈、工业进园、民宅进村(上楼)”,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城市规划,通过大规模、跨越式的城市建设,东莞巧妙地协调好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推动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0

下一篇:松山湖索市内扶贫新路子 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上一篇:樟木头国税分局:成功创建省“巾帼文明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