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法实施,食品监管全盘归于食药监麾下,原本以为维权道路会一路绿灯的职业打假人黄文刚却吃了个闭门羹。因为《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并不适用于食药监局,黄文刚遇到食品产品质量问题时维权成本将更高,耗时更长。
全盘接手食品监管后,东莞食药监局遇到的不仅仅是申诉办法的缺少,还有人员紧缺的问题。东莞市食药监局向记者透露,产品质量申诉办法只适用于工商局和质监局,消费者遇到维权问题可找消委会解决。
只能举报不能申诉
“食品监管转到食药监局后,我们遇到食品问题维权更难了”,26日,职业打假人黄文刚向记者大吐苦水,称在食品监管全包揽的情况下,他买到过期食品或者假冒伪劣食品时反而需要更高的维权成本及时间。
黄文刚表示,之前如果在超市买到过期食品或者变质食物,他都可以直接向工商、质监局举报投诉,这些部门也会及时介入处理。如果涉及民事纠纷的内容,这些部门会实行调解制度,处理的内容包括退货赔偿协商,只有当商家涉及违法行为才会依法查处。
但现在,由于食药监局没有申诉办法,消费者再遇到食品质量问题,要想向职能部门反映,就无法直接递交申诉给主管单位了,而必须走法律程序了。“请律师等诉讼,一场官司打下来怎么也得一年半载”,黄文刚认为,即使新消法提出更高的赔付金额,但消费者维权所得的赔偿还不够支付律师费和路费,来回折腾只会让消费者对维权失去信心,让商家更嚣张。
黄文刚告诉记者,他近期就食品问题找到食药监局投诉,结果得到的答复是:只接受举报不接受申诉处理。作为一名月投诉量高达30余起的职业打假人,黄文刚认为,食药监局在独揽食品监管问题后如未能尽早出台相关申诉办法,方便消费者申诉的话,维权简易化问题仍无法解决。
对于这一问题,东莞工商部门明确表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已全部移交给东莞食药监局;而东莞质监局原来负责食品生产监管的食品科也平移到食药监局底下管理,以后消费者再遇到食品方面的质量问题和投诉,就必须找食药监局了。
对此,东莞市食药监局回应称,产品质量申诉办法只适用于工商局和质监局,食药监局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工作职责和流程中确实没有协调消费者和商家之间调解协商的功能,如果消费者需要向商家索赔目前只能申请仲裁或起诉。据介绍,消费者遇到维权问题时还可向消委会寻求帮忙。申诉办法的缺少,消费者与商家无法通过申诉调解解决,对簿公堂势必带来更高的维权成本和更长的维权时间。
流通监管环节缺人员
除了申诉办法的缺失,东莞食药监在全盘接揽食品监管后在人手方面也同样未到位,改革后食药监局陷入“有编无人”的窘境。
“市局的人员基本是到位了,但各镇街分局却仍有很多岗位空缺”,东莞市食药监局办公室主任刘昆表示,监管体制改革后,东莞市食药监局增加117个编制,新增编制主要下放给各个镇街分局,将由各分局向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据介绍,东莞6万多家涉食品的主体,监管工作量巨大,职能转移后增加更多工作职能,即便所有编制人员到位,人手还是非常紧缺的。
记者了解到,东莞各部门食品监管职能移交从今年1月就陆续开展了。作为食品安全源头——生产环节的监管,东莞市质监局食品科包括人员和编制整体平移至东莞食药监局;负责市场流通环节监管的东莞市工商局则转给食药监局“88名人员编制”,但实际到岗人员只有2人。也就是说,负责食品类市场流通监管的人员还有很大缺口。
监管职能移交了,为何只划编制不划人员?对此,东莞市工商局20日回应称,2005年开始,东莞市工商局开始承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但由于种种原因,广东省一直未为东莞市工商局增设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也未增配相应的人员编制。为此,东莞市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直由该局从事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消费维权的监管执法人员兼顾负责,并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工商局透露,尽管食品流通管理职能移交,但该局人手已然紧缺。据介绍,作为东莞市负责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部门,东莞市工商局现有在职干部870多人,承担着全市57万市场主体的繁重监管任务,人均监管650余户,长期面临人手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
下一篇:东莞:政府采购项目预算全面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