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短信、电话等各种通信诈骗花样繁多,诸如“我是领导,明天来一下我办公室”等骗局屡见不鲜,随着网络不断升级,互联网应用越来越丰富,基于互联网的新骗法也浮出水面,各位亲可要小心噢。
航班取消短信可能是“骗局”
进入春运,很多人开始踏上回家之路,早早购买了机票。经常出差的某航空公司金卡人士陈先生正准备出行的时候,收到了一条“航班取消短信通知”,称他明天的航班因机械故障取消,让他拨打短信内的电话号码改签,并且写明有赔偿。还好陈先生警醒,拨打航空公司官方电话,发现航班并未取消。
这是近两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骗术”。骗子从机票订座系统中盗取旅客个人信息,假冒航空公司发送虚假航班取消信息。不明真相的旅客如果拨打了短信内提供的改签电话,骗子会称有补偿,但需要验证账户,转账之后把钱退还等等,或者以其他诱饵诱导旅客到柜员机或者网银操作转账,造成损失。
最近乌云网络发布的报告表明,国内几大航空公司普遍存在这一系统漏洞,被不法分子截取了旅客信息。很多在航空公司官网预订了机票的旅客,临行前都收到了类似的诈骗短信。
对策:不能轻易相信航班取消短信,要与航空公司官方渠道核实真伪,航班取消情况下,航空公司会有改签到下一班等保护措施,也可免费退票,不会涉及需要转账的问题。
微信盗号“串烧”
微信用户林小姐突然接到了好友戈小姐的微信对话通知:“你有网银或者支付宝吗?”对方自称在网购,网银支付密码输错了3次,付不了款,对方请求林小姐帮忙先支付一下。还好林小姐警惕性高,第一直觉是怀疑对方被盗号了,回复对方:“你被盗号了吗?”对方回复:“啥意思?”聪明的林小姐再回复:“要我帮你报警吗?”对方随即没有了下文。
随后林小姐马上打电话给戈小姐核实,戈小姐接到电话之后,感到非常诧异,因为此时她并未上微信,正在忙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典型的微信盗号涉嫌诈骗的案例。
对策:网络上的盗号现象非常普遍。微信添加了银行卡服务、钱包支付转账等财务功能,如果被盗号登录到微信,这些已经绑定的信息就有可能被泄露,甚至出现财务损失。
朋友圈实名测试不要玩
微信上有很多趣味测试,比如输入你的姓名测试财运、前身今世等等。实际上这种玩法背后也可能潜藏“陷阱”。因为在理论上,从手机中出去的信息,对方后台是可以监测得到的,而一旦输入了真实姓名,加上手机号码等信息,对方就有可能捕捉到你的私人信息,很有可能被恶意者用于其它用途。
对策:输入真名的应用要特别谨慎,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公众账号别轻易信
微信平台的公众服务账号,也有可能被恶意注册,编造为像模像样的如“银行卡服务”、“违章查询”等公众账号名。如果有的人不知情,以为这是官方微信,进去之后在里面的“购物”等环节付费,就可能被诈骗。不过,目前对于公众账号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这有助于减少“李鬼”式的假公众账号。
对策:用户对于各类公众账号更要警惕,求证真假,不要随意直接交易。
文/张嘉华